好的,我帮你改写一下这篇文章,保留原意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,保持字数变化不大。
---
两宋立国超过三百年,这期间他们不断与契丹、党项、女真以及蒙古等民族爆发多次战争。其中与辽国的战争持续了二十年,双方彼此消耗,发现谁也难以灭掉对方,最终签订了持续近百年的澶渊之盟,暂时实现和平。
西夏崛起时曾在西北边陲与大宋军队三次交锋皆获胜,令大宋蒙羞。可后来,神宗皇帝亲政,王安石推行变法,王韶、种谔、刘昌祚、哲宗皇帝、章咨,以及无数西北边防军士兵奋勇作战,夺回了熙河地区,包围了西夏军队,并攻占横山,切断了西夏的防御屏障。最终,西夏不得不向宋朝俯首称臣,局势得以扭转。
然而,王安石变法遗留的诸多问题,导致宋朝长期以来的集体决策机制逐渐瓦解。再加上多年的和平导致河北禁军战斗力大幅下降,以及徽钦两位皇帝的一系列糟糕决策,终于酿成了靖康之耻:作为大国元首的皇帝被俘,遭敌国羞辱行“牵羊礼”,汴京城内的贵族与官员也几乎全数被女真人掳走。
展开剩余87%而立足南方的宋高宗,却频频出错。他多次拒绝宗泽北上收复东京的建议,导致宗泽孤军奋战多年,失去了重夺北方大片失地的宝贵机会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他宠信奸臣秦桧,冤杀了忠臣岳飞,向金国称臣乞和,这让大江南北的无数仁人志士士气跌入谷底。面对这样的朝廷,老百姓怎能不失望?
到了宁宗时期,北伐的志向再次燃起,可仍有权臣为了私利,不惜将一国宰相的首级送到敌人手中以换取暂时和平。在面对女真人的一桩桩事件中,宋朝这段本应是汉人政权中经济最富、文化最繁荣的黄金时代,却一再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,成为后世难以启齿的悲剧。
然而,当蒙古大军持续45年围攻南宋时,处于真正生死存亡关头的宋人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英勇与坚韧,末代宋朝比起其他王朝末期的混乱与悲惨,更多了一份悲壮与热血。这段故事,得从端平入洛说起。
1234年,宋蒙联军灭金。当年曾横扫辽宋、叱咤风云的女真人,最终惨遭覆灭。金国灭亡后,因河南战乱严重且气候干燥,蒙军主力撤出河南,仅派少量游骑驻守。南宋趁机将边境推到信阳、邓唐一带。
当时南宋朝廷上下清楚,金国虽灭,蒙古的威胁却远超以往,必须尽快应对,为未来与蒙古的较量争取优势。恰逢权臣史弥远去世,年轻的宋理宗急于表现自己,南宋文武百官也普遍认同蒙古威胁更甚于金国,联蒙灭金其实是利用金国的愚蠢与弱点,谋取最大利益。相比北宋末年昏庸无能,这一代朝臣的判断明显更为清醒。
经过多轮激烈争论,以郑清之为首的宰相班子设计出一套看似可行的计划。第一步:趁蒙古军在河南势力薄弱,派十五万大军北上迅速收复南京应天府(商丘)、东京开封府和西京河南府(洛阳)三大城市,随后占据潼关,牢固守住黄河防线。第二步:将南方百姓迁徙河南,恢复当地人口,尽快恢复生产力。
此计划理论上非常可行。金国曾靠关河防线抵挡蒙古骑兵二十年,虽已残破,但宋朝拥有富庶的江南、京湖、川蜀三大富饶地区,人口数千万,国力远胜于当时的金国。只要守住关河防线,屯田河南,定能站稳脚跟。
1234年五月,宋理宗排除重重反对,任命赵葵为北伐主帅,指挥五万宋军渡过淮河北上,全子才率一万先锋从淮西出发直取开封。这本应是一次辉煌的胜利。
但计划原定兵力十五万,最终因粮草和防守需要,只派出六万人。而六万大军占领开封和洛阳后,才真切见识了“地狱”般的惨状。宋朝君臣严重低估了蒙古破坏力,原以为淮河以北虽遭战火洗劫,但还保有一定生产力,能给军队提供粮食。然而北伐军所见,却只有白骨累累、断壁残垣。
曾号称“小东京”的城父城,鼎盛时人口数十万,如今只剩十余户。曾是全球少有的百万人口大都市东京汴梁,《清明上河图》描绘的繁华不复存在,清点居民竟不到一千。河南无法提供北伐军一粒粮食,后勤运输也陷入困境。
蒙古军掘开黄河堤坝,淹没江淮地区,断绝了粮运路线;而京湖地区的地方长官甚至抗拒中央调令,成为运输瓶颈。史嵩之作为京湖主政,长期反对北伐,影响了孟珙、杜杲等名将参战。虽然杨恢顶替史嵩之职务,但无其支持,粮草根本无法运出。
这支孤军在缺粮恶劣环境下,仍用七天口粮艰难收复洛阳,并在龙门、洛东饥饿难耐中,与蒙古军激战数日。徐敏子指挥兵力已饿得虚弱的宋军鏖战,最终仅剩300人撤回南境。内部不团结使北伐失败,河南大地多了上万汉人尸骨。
这场失败加速了宋蒙全面战争的爆发。
1235年春,蒙古借口南宋违约,大举南侵。强大的蒙古军迅速摧毁南宋川蜀、京湖防线,局势危急时,孟珙挺身而出。他在江陵重创蒙军,又在黄州阻挡其南进。1238年收复襄阳,1239年四川击退蒙军,1240年派军袭扰河南,摧毁蒙古军物资。孟珙可谓南宋军队的中流砥柱,号称13世纪机动防御大师。
他不仅战术卓越,挑选人才亦具慧眼。推荐余玠治蜀,创立钓鱼城防御体系,坚守36年,击败蒙古大汗蒙哥。又推荐贾似道接任京湖制置使,贾似道在鄂州大败忽必烈,回京任宰相后推行公田法,大大缓解财政危机,减轻百姓负担。相比明朝公田失败激发农民起义,南宋末年依靠贾似道的改革,内部相对稳定,维持全民抗战。
然而贾似道推行的“打算法”引发副作用。该法旨在核算军费,打击军中腐败,却导致多名将军入狱甚至投降。曹世雄、向士壁等名将被捕,刘整更叛降蒙古,建议忽必烈重点围攻襄樊。
忽必烈出动数十万大军,投入半数国库资金,发动了长达六年的襄樊围城战。南宋朝廷发动14次援军,最大兵力逾十万,但除张顺、张贵率三千义军杀入襄阳,其他援军皆告失败。
1273年襄阳失守,南宋门户大开,长江沿线多州府相继投降,临安朝廷大批官员逃亡。贾似道率最后十三万精兵逆流抗敌,败退被贬广东,途中被会稽县尉杀害,临安朝廷随即投降。
如果换作其他王朝,故事此处大抵结束。但南宋的悲壮才刚刚开始。
临安投降后,不愿屈服的陆秀夫、陈宜中、张世杰及度宗皇帝妃子杨氏护送年幼的赵昰、赵昺逃往福州。1276年5月,陆秀夫与张世杰在福州拥立赵昰为宋端宗,继续抵抗。文天祥历经九死一生辗转南下,誓死勤王。
各地忠臣纷纷奋起反抗。李芾守长沙三月,城破前夕,参谋尹谷为家族殉国,点火自焚。李芾悲痛至极,亲手杀死家人后自刎。岳麓书院学生英勇抗元,多数战死自杀。长沙安抚使杨疆善用奇谋,城破后跳水殉国。长沙百姓坚决不投降,纷纷自尽,誓死守护家园。
扬州,京湖置制使李庭芝率军顽抗,射杀蒙古劝降使者,转战泰州,兵败被俘,因拒降被斩首。姜才怒斥投降将夏贵,彰显士气。
钓鱼城主将张钰死守数月,城陷后巷战,最终被俘,押解途中以弓弦自缢,随从焚尸土葬。
江西,文天祥领导民众反击,虽一度收复失地,终难挽狂澜,被俘后在狱中写下《正气歌》,1283年英勇就义。
崖山海战中,陆秀夫等率二十万军民与小皇帝赵昺坚守最后阵地。面对无望选择,他们誓死不降。海战大败,陆秀夫怒斥妻儿后背负皇帝跳海殉国。随后大批宋军随之殉海,元军打捞出身穿黄袍、挂玉玺的皇子尸体,宣告两宋彻底覆灭。
无须多言,无人配评断这些英雄的壮举。文章最后,以文天祥《正气歌》作结:
天地有正气,杂然赋流形。
下则为河岳,上则为日星。
於人曰浩然,沛乎塞苍冥。
皇路当清夷,含和吐明庭。
时穷节乃见,一一垂丹青。
在齐太史简,在晋董狐笔。
在秦张良椎,在汉苏武节。
为严将军头,为嵇侍中血。
为张睢阳齿,为颜常山舌。
或为辽东帽,清操厉冰雪。
或为出师表,鬼神泣壮烈。
或为渡江楫,慷慨吞胡羯。
或为击贼笏
发布于:天津市